“非均匀复杂下垫面对雷暴和强对流生消发展的影响”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通过验收


发布时间:2016-11-09浏览次数:2672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非均匀复杂下垫面对雷暴和强对流生消发展的影响”由南京大学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气象台、宁波市气象台承担。20161030,项目验收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王建捷正高工任验收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成员包括端义宏研究员、陈德辉研究员、王迎春正高工、张小玲正高工、万齐林研究员、孙建华研究员、张庆红教授。会议首先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谈哲敏教授代表项目组所做的结题报告,经过充分的质疑和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非均匀复杂下垫面是影响雷暴和强对流天气生消发展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非均匀复杂下垫面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该区域下垫面不仅对强对流和雷暴触发的时间和地点有着重要影响,对随后强对流、雷暴系统的组织发展和演变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进而影响强对流天气灾害的分布。该项目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下垫面影响强对流过程的研究,在下垫面影响强对流系统的特征、机理及相关系统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重点选取了长江中下游复杂地形下垫面、湖陆交互带、海陆-地形复杂下垫面等作为典型下垫面开展研究,揭示了该地区不同类型非均匀复杂下垫面下强对流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了大别山复杂地形影响强对流过程的天气学概念模型。项目系统地揭示了(大别山)复杂地形下垫面、(太湖)湖陆下垫面、(宁波)海(湾)陆下垫面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影响的动力学、热力学特征,提出了大别山地形动力、热力综合作用触发对流的机理模型。

   基于研究成果,项目建立了强对流灾害个例库查询系统,开发了强对流过程相似性识别系统,研发了强对流联合概率预报系统,提出了一种多尺度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的构造方法,可改进模式预报效果。这些成果已经在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宁波市气象台、安徽省气象台等业务部门得到应用。


  •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气科学楼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