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强研究员受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9-11-01浏览次数:2401


20191025日下午3点,应yl6809永利官网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李正强研究员访问我院,并作了题为“大气遥感、气溶胶和偏振卫星”的讲座。

李正强研究员作为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主要从事环境和大气遥感研究,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分重大专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德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被引用2000余次,获发明专利13项。担任空间气候变化观测平台(SCO)国际组织中方代表、国际偏振观测进展研讨会(APOLO)共同主席、国际辐射委员会(IRC)委员等学术任职,同时担任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曾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气溶胶技术创新奖、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等奖项。

李正强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国内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基于天基平台与地基平台建立的遥感观测系统在近年快速发展,搭载GF-6多角度偏振探测仪的高分系列卫星发射显著提高了对地面粒子的遥感观测,可以与地基气溶胶观测互补。新近建立的气溶胶遥感观测网SONET已经获得大量数据,即将发布在相关网站上供研究使用。

接下来李正强研究员着重介绍了气溶胶遥感观测领域的发展脉络。作为IPCC报告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不明朗的因素,气溶胶的性质备受各方关注。然而由于其本身形态多变、光学性质复杂,现有观测手段难以区分来自气溶胶和背景环境的信号。对此国际上通行解决方法是根据气溶胶光学厚度和经验系数来估算地面粒子浓度,但是经验系数通常不够准确。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搭载偏振传感器,卫星观测微观图像特征得到偏振信息的补充,信息精度和丰度都获得提升。目前多角度偏振遥感相机DPC已经在卫星上搭载运行并传回了有效数据。分析数据得到的结果表明,华东地区的气溶胶污染在近些年显著缓解。接下来的几年内会有更多卫星发射升空,相信会为气溶胶遥感观测带来更进一步的发展。

之后李正强研究员与学院师生进行交流,讨论了不同下垫面的资料处理、地面粒子分布反演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处理方式区别等问题。

  •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气科学楼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