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赫尔辛基科考Day 2——从赫尔辛基到SMEARⅡ站


发布时间:2019-09-09浏览次数:2215


Vaisala公司参访

8月12日,我们迎来了在芬兰的第一个清晨,看空中云卷云舒,一片毛毛雨很快移来又很快移走了。这一天我们的任务就是上午参观Vaisala气象公司,在Vaisala公司就餐完毕之后下午奔赴位于Hyytiala的SMEARⅡ观测基地。

早上8点,所有人集中在SOFIA旅馆的主楼品尝了我们在芬兰的第一顿早餐。早餐十分丰盛,各类面包为主食,以培根、芝士、番茄黄瓜等蔬菜沙拉为佐料,再抹上一层冰淇淋状的黄油,就已经让人心满意足。当然,还有酸奶、可可布丁以及树莓酱可以搭葵花子等各种坚果,牛奶、果汁、咖啡、茶饮等一系列自助式饮品供应让我们目接不暇。老师们和同学们坐在一起,也是十分融洽,从交流出国感想到传授专业知识,一群人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SOFIA旅馆的主楼有一条小小的艺术画廊,我们在等车的过程当中稍作浏览,到8:30时便准时出发前往Vaisala气象公司。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到达了Vaisala公司,进行登记。在Vaisala工作的三位老师分别给我们做了报告来让我们了解Vaisala公司的相关情况。首先,英俊的John Lijellund先生进行了名为“Observation for a better world”的报告,介绍了Vaisala公司建立服务的市场和环境背景、Vaisala目前的运营情况以及运营目标,以及Vaisala在全球范围构建的系统,包括在中国的项目以及合作。紧接着,第二位女士从空气质量检测的角度介绍了Vaisala相关的仪器、项目计划等,例如在芬兰和南京分别建立空气监测网络,以高分辨率定点安装仪器测量不同气体浓度。第三位Jing Lin女士向我们介绍了Vaisala公司的天气服务和气象产品的概述。从这些报告当中,我们充分了解到Vaisala气象公司的确是气象仪器制造行业的佼佼者,整个行业的global leader。质量、可靠性以及产品的表现力是Vaisala公司价值定位的关键。他们的产品种类繁多,功能强大,其中Radiosondes(无线电高空探测器)这款产品在全行业最为先进,它拥有更高的准确率、各种必要参数以及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此外,丁院长也提及Vaisala公司所产的云高仪相比于其他公司产出的云高仪能够更好的测量到更低层次的云的高度,存在很大的优越性。在报告结束之后,王轩同和徐呈浩同学也提出了自己对仪器原理的疑问以及在自己进行科研时,所发现仪器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随后,Jing Lin女士也带我们参观了Vaisala公司内部的一个小小的科技产品展厅。从仪器的更新换代之间,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气象仪器的发展。


中午,我们有幸在Vaisala公司内部就餐,同样的是新鲜的沙拉、各种面包和配料,不过增添了通心粉、土豆、稻米类的各种主食,搭配着香浓的肉酱亦或者咖喱汁,让人食欲大开。

在启程前往SMEARⅡ站之前,我们在Vaisala公司前进行集体合影留念。


SMEARⅡ站的第一课

结束对Vaisala公司的访问后,科考队伍前往距赫尔辛基市以北约3小时车程的大气与地球系统超级综合观测站SMEARⅡ站。沿途可见生长于高纬度茂密的针叶林、辽阔平整的草场和水波荡漾的湖泊。

到达SMEARⅡ站之后,身穿南京大学T恤、来自赫尔辛基大学的马库·库马拉教授等人热情地迎接了科考队全员。科考全体同学安顿在一栋有上百年历史、建造于1901年的木屋里。木屋内部房间内壁的每根木条上,写满曾经留宿过的住客年份和个人信息。之后同学们有序地排队就餐。

(居住的小木屋内部和门前)


接下来,马库·库马拉教授给大家带来了在站上的第一次讲座:从学生到科学家(From students to scientists)。他首先讲了当今社会面临许多挑战:人口剧增,环境恶化,我们需要的来自地球的资源(新鲜的空气、水等)和现时得到的(各种污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之间有很大差别。如何从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对地球系统的各个时空尺度进行观测和模拟。回到主题,教授指出作为学生面对的问题是简单的,只需要解决已经有答案的问题;而作为科学家则需要进入崭新的领域,挑战未知难题(the way to unknown)。因此成为科学家的进程其实是“笨拙”(stupid)的。接着他以这种“笨拙”为主线讲述了他个人的经历,从开始接触气溶胶这个领域,学习和探索全新的知识开始,到来自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气体粒子信号带来的观测机遇,以及后来建立SMEAR观测站……他接受研究意义的拷问却依旧锲而不舍地继续下去。依靠对新知识的渴望,这份坚持的“笨拙”最后也有回报,库马拉教授已经成为领域里首屈一指的科学家。教授还主要介绍了SMEARⅡ站建立的意义,认为当前的科学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需要更多的这样地球系统观测站。数据表明,地球拥有人口增长、经济腾飞的未来。自地球本底站观测的开始,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使得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碳循环及其涉及的反馈过程均需要连续的观测。最后教授介绍了一个模型:成就感、挑战模型(一个二维平面坐标循环模型),阐释了从学生到科学家或学习的循环进程应该是:从低成就感-高挑战性的焦虑情绪中逐渐适应并在不断的实践认识中获得成就感,再到熟悉学习之后难度降低觉得放松或无趣,之后通过人为增加难度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因此再重回焦虑情绪,如此循环下去。教授的讲座提升了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让我们信心满满迎接在站里的暑期学校的开始。

(马库·库马拉教授正在讲解)

(丁院长参与讨论)

接下来来自意大利Trento大学的Dino Zardi教授介绍了在山地边界层气象观测及模拟等方面的科研情况、研究兴趣和一些研究成果。

同学们在对木屋住处的探索中结束了到SMEARⅡ站的第一课。


延伸知识:芬兰的白与黑,极昼与夏令时

芬兰所处的高纬度地区在夏天会出现极昼现象。“极昼”是指在北极圈以北与南极圈以南,出现连续24小时的日照时间。但是其它由时区和夏令时所引起的现象,有时也被称为“极昼”。在同学们科考的所在地,很容易观察到在晚上21点之后天色才逐渐变暗。下图表示当地的日夜变化:

(来源:https://weatherspark.com)


文字:薛玮、曾世豪

照片:中芬科考宣传组


  •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气科学楼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