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余年的努力,国际科学团体形成了共识:气候变化是21世纪确定无疑的挑战,其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深刻影响,如能源的生产和利用、食物的生产方式、土地的管理及过度消费,而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上的每个地区。因此,全人类都需要为我们共同的未来负责。
科学界成员必须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挑战的各个方面,共同研究、统一计划以解决问题,并把相关的科学知识告诉公众,同时用于支持政府的决策过程。
回顾历史,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的首要工作是了解地球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地球系统模式风起云涌地发展起来,全球地球观测系统越来越完善。而未来10年,科学界必须认真评估人类所面临的全球变化,并有效应对危险的变化、适应无法改变的变化。
2011年,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大学和全球变化基金等组织共同牵头,组建了为期十年的大型科学计划“未来地球计划”,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给各区域、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挑战,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方法。目前,该计划正处在紧密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未来地球计划”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共享系统、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地球科学理论、综合与评估、能力建设与教育、信息交流和科学与政策的沟通与平台等内容,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计划。该计划拥有三大研究主题:变化的地球、全球的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过渡,其核心则是找到一条改革的道路通向人类可持续发展。
“未来地球计划”到底要回答什么问题?我认为,一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地球气候和环境将会怎么变?二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蓝图是什么?最终要回答:人类如何去适应气候变化,其核心是从理解地球系统转变为预测和应对地球系统的变化,目标是减少、减缓不利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以及适应不可避免的变化,即在提高“预测”能力的基础上“适应”地球系统变化,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目前,科学界比较强调年代际尺度和区域尺度上的预测。从应用的角度来讲,政府在建设、规划方面多是以十年左右的时间尺度来安排的,因此,年代际尺度信息对于评估国家投资的投入产出比是很重要的依据,可直接为人类活动服务,成为政府、社会、科学界越来越感兴趣的问题;强调区域尺度的原因还在于每个人并不是生活在地球平均环境下,而是生活在具体地理位置的气候和环境下。此外,区域并不是封闭的,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与整个地球之间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区域的研究是全球研究的基础,而且某些区域甚至可以起到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开关”作用,即在某些关键地区的变化可以导致全球性变化。区域问题和年代际尺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使得预测地球未来变化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那么,未来地球的“适应”问题又该如何改变呢?过去,科学家基于对气候变化历史规律以及气候变量与生态、社会、经济参数关系的认识,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这属于“被动适应”的范畴;未来,我们则需要“主动适应”,即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预测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和实施适应方案,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预测能力是人类主动有序适应地球系统变化的科学基础。气候系统科学的发展表明,今天,人类对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深度前所未有,已可以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主动有序适应变化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主动有序适应提供物质基础;地球系统模式是未来研究主动有序适应风险评估的重要工具。
相信,基于不断提高的预测能力,未来人类适应全球变化有可能变“无序”为“有序”,变“被动”为“主动”。
(中国气象报记者申敏夏 徐文彬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