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英华”学术讲座第106期 张鹏研究员


发布时间:2025-10-10浏览次数:183


报告题目: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的业务发展与技术前沿

报告人:张鹏 研究员

时间:20251012日(周日)下午2:30—3:30

地点:大气楼D102报告厅

报告摘要:

气象观测技术是现代气象科学的基石,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和业务的进步。我国气象观测业务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工到自动化、从地面到空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天气观测网、气候及气候变化观测网、空间气象观测网和专业气象观测网等多元化的业务观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气象观测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国现有气象观测业务包括8 万余套、340 余种型号装备,开展100 多项观测,每日观测数据量达15 TB(不含卫星观测),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气象观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段式平漂探空、多普勒双频偏振天气雷达、第二代风云气象卫星等领域部分指标全球领先。本报告系统回顾了近现代气象观测的发展史,在详细介绍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业务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北斗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大型无人机载观测系统、大气成分、新一代智能站的技术进展和典型应用,同时分析了综合气象观测亟待加强的薄弱区和空白区,探讨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发展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报告人简介:

张鹏,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风云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998年毕业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并获得大气物理博士学位,曾先后工作于日本宇航局地球观测研究中心(NASDA/EORC)、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气象探测中心并在法国气象局空间气象中心(Meteo-France/CMS)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UW-Madison/CIMSS)交流访问。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气象局气象战略科技人才,曾任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国际全球天基交叉定标系统(GSICS)执行委员会主席、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第三工作组联合组长、世界气象组织(WMO)基础设施委员会管理组成员等。多次担任中国气象学会、中国遥感委员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等理事,是气象、遥感等多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编委等。

具有丰富的气象卫星工程设计与建设、遥感算法开发与资料定量应用、气象国际合作的工作经验,在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工程建设中发挥了技术引领作用,设计并建成了黎明、上午、下午、降水4星组网的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观测系统,显著提升了我国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国产数据自给率。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大气定量遥感、遥感仪器定标等,已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1项、欧盟项目1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合作完成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项、省部级奖励13项。

欢迎老师同学踊跃参加!



  •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气科学楼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10023